「路上抓魚不是風土民情,是高屏迫切危機」, 立法委員張其祿呼籲中央及高屏合作處理區域防災課題!!
高屏地區8月1日凌晨開始下起豪雨,因西南氣流影響,高屏地區立刻出現積淹水災情,其中高雄市大寮區、永安區及岡山區更出現積水達30、40公分,有網友悲情自嘲說「「可以抓魚了!」;而連屏東東港鎮的小琉球島,8年來也首度水淹及膝,甚至連船都進不了港的情形。

民眾黨立法委員張其祿今天偕同高雄市議員吳益政、民眾黨鳳山服務處主任陳妙真律師、經濟部水利署一同召開線上記者會一同討論高屏地區的防洪治水問題,強調該問題已經是不分城鄉、刻不容緩,並不能只單純視察、查看工程情形來解決!

張其祿委員說明,以高雄市鳳山區曹公圳為例,曹公圳早期為灌溉系統,主要是以灌溉目的做為建構思維之水圳,並非以排水功用做為系統建構,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為曹公圳灌溉的農田及低窪地區已經開發成新市鎮及建地,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原先農地可以作為舒緩洪峰水量的透水層及蓄水空間已經大量消失,更是讓排水不及而導致更易淹水的機會大增。而這也是政府必須要思考的,原本農田、灌溉系統、地下透水層等環境因現代化開發而消失,政府在都市規劃的同時,就要去思考佈署「水道系統整合」及「瞬時洪峰處理系統」等替代排水或儲水空間及方案。

高雄市議員吳益政也說,端氣候影響人們的生活已經不是電影上的片段或是環團口中的危言聳聽,如今溫室氣體造成的酷熱、短延時強降雨、多蚊等現象不斷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現在該來談談因應極端氣候的兩個工具「減量」與「調適」了。這次我們把調適手段中的蓄洪池拿出來談一談,高雄市政府過去設計以平均60-70mm/hr的15個蓄洪池容量似乎無法面對如此劇烈的強降雨,導致災情頻傳,高雄市將如何調整自己的步調以面對未來每年都會發生的極端氣候? 在很多先進國家都市的使用已經到達極限,對他們來說要特別蓋滯洪池似乎有些困難,於是人們把腦筋動到公園、停車場甚至於學校操場或空地,把這些設施建在低漥處代替滯洪池,賦予設施「多功能」用途,搭配透水鋪面,成為極端氣候的調適解方之一。他強調中央應該以整合的角色來協助地方治水,畢竟水系不分縣市,規劃一連串從上而下提供的治水方針,制定不同降雨量的應對措施,才不會亂了陣腳,從整體區域角度去規劃,因為治水不能自掃門前雪。

民眾黨鳳山服務處主任陳妙真律師則表示,鳳山區這幾年也許因為極端氣候的關係,只要降下豪大雨,文山、赤山一帶就開始淹水惡夢,尤其是澄清路附近非常容易淹水,連里長也都反應淹到怕了!她表示,從2018年8月23日至29日,當日雨量150至276毫米;2019年7月19日當日降雨量80毫米;2020年5月22日當日雨量261.5毫米;2020年的情況澄清路鄰麥當勞一帶積水,當地與寶業里滯洪池只有200到300公尺遠,而且滯洪池尚未蓄滿水。今年6月6日當日雨量264毫米;7月20日當日雨量86.0毫米及當月31日當日雨量183毫米,總和以上這4年,澄清路上每年都會淹水一次,今年更是高達三次淹水情況發生。

陳妙真律師說明,鳳山區當年排水設計是以時雨量70毫米當標準,近年持續多管齊下治水,目標是讓高雄成為不怕淹城市。但是這幾週發現鳳山等區出現時雨量超過100毫米強降雨,每次淹水里長們總是憂心重重,雖然鳳山溪側溝有定期清淤,該做的都有做,但在地居民還是活在淹水的恐懼中,急降雨已成為常態,希望政府能拿出相對應有效的政策。像鳳山經武路、鳳松路一帶,排水溝太小,無法應付急降雨的考驗,面對目前全球的極端氣候問題,過去的設計方式已經無法堪用。處於鳳山北邊地勢高處的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會所,雨水一來,水流會大面積集水後會往下游排放!鳳山區目前為高雄人口最多的行政區,而且地處高屏地區的中心,北面與鳥松區接壤,西面與三民區、苓雅區、前鎮區比鄰,東面接大寮區並接往屏東、南面則為大寮區、小港區,鳳山一旦淹水,受影響的人數眾多,希望中央、地方政府盡速協調規劃防治淹水等相關措施,對於短期的水患災害能夠立即因應,傷害降低,對於中長期的規劃則要平行及垂直整合,完成治水百年大計。

水利署水利防災中心林震哲簡任正工程司也回應,一直以來中央都有4年一次的全國性治水會議,目前也朝向「韌性防災」的對策處理。因都市化發展,許多農田、荒地、天然溼地等自然的滯洪空間快速減少後,導致許多天然疏洪空間消失,因此也要求開發興建計畫一定要有排水計畫,也與農委會合作透過補貼農民的方式推動農田滯洪。透過國土計畫、河川治理、逕流分擔、流水感測等方式解決疏洪問題。防災方面高屏地區也推廣全民防災,屏東及高雄地區也招募了各100位以上的防汛志工,也有28組的社區團隊參與防汛。他們也推廣企業防災,也針對安養院、學校等特別需要受到照顧的單位主動通報警示。

張其祿委員總結,高屏地區因地形及海陸分布相近,面對天氣災害,希望中央及地方合力,以共同生活圈的思維,合作面對防災及防洪問題!以北北基生活圈為例,是以員子山分洪道分洪至東海,並且朝向海綿城市的規劃方式來解決水患問題;而高雄市政府也承諾未來將建構高雄市二代水情中心、統整易淹水點,檢討改善策略及驗證改善成效,以及加速興建滯洪池,含區域性都市雨水下水道滯洪設施,結合隱形滯洪系統,但以現在的情形看來,似乎有點緩不濟急。

張其祿委員因此提出三大訴求:
1. 以高屏共同生活圈的思維,合作面對防災及防洪問題!
2. 加速對於處理瞬時洪峰的系統建置!
3. 加速地方排水及水圳系統的整合及有效升級!

張其祿委員最後也強調,中央及地方治水須有四大重點:
1.「全國治水災防系統」之檢討及精進,包含農業灌排系統轉型為都市防洪系統之規劃、海綿城市之建構、在地防洪策略之政策誘因及政府補貼設計等短、中、長期規劃。 另亦可召開跨地方之治水會議,整合河川流域之治水防洪規劃。
2.「防洪預警系統」之強化與改善,並導入及善用智慧及ICT科技,使民眾之災防整備更為即時及寬裕。
3. 完成「機動防災」之規劃,對災害熱點及潛勢區域進行超前部署,尤其台灣西南沿海「南高屏廊道」之防洪因應。
4. 建立「全民防災系統」,統整政府、企業、民間團體之力量,以協力災防整備及部署。

張其祿委員也提醒當局,治水、防災、防洪的一連串問題若不好好處理,可能會「大水沖倒龍王廟」,大水甚至可能沖倒政權。因此他也呼籲政府能透過加速災害的警示、加強沿海低窪地區排水疏洪、整體排水系統更新、處理瞬時洪峰的系統建置及地方水圳系統的整合及升級,透過整體的高屏區域治水防災規劃及改善防洪體系,減少民眾生命財產損失,讓高屏地區的鄉親的真正能「與水共生」。
回列表
回列表
回到頂部